|
【萧窑】萧窑即安徽省萧县窑,窑以地名,称“萧窑”,始创烧于隋朝,与芜湖的繁昌窑、淮南的寿州窑并称为安徽三大名窑。萧窑是南北窑瓷文化交汇的“中间站”。宋以后以烧瓷为主。萧窑在唐代除烧黄瓷外,还兼烧白瓷与黑瓷。
截至2015年,存有起源于隋朝唐宋时期的萧窑遗址72座,2015年,挖掘的起源于隋朝的欧盘窑址,出土文物10000多件,早于景德镇瓷窑,据考证,古时景德镇瓷窑很多工人,都是从萧窑迁入。
北宋末年,萧窑工匠避乱南迁至景德镇、宜兴等地。
南宋时,萧窑已成为金朝在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。
1960年,白土镇发掘出土的瓷器多为白釉瓷,也有少数黑釉瓷,除坛、缸、花瓶等器皿外,还有佛像、佛塔等神器。1981年9月,萧窑遗址被列入安徽省重点保护单位。
2015年5月,安徽省考古所对萧县欧盘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。发掘面积800平方米,在700多平方米的面积内,已发掘清理出窑址2座、房址类遗迹6座和灰坑9座,出土了4000多件丰富的遗物,其中瓷器为大宗,另有少量陶器和钱币。器类主要有碗、高足盘、四系罐、盆和盘等;年代以唐代为主,另有部分隋代遗存。
萧窑黄瓷产品均为平底碗,底心微凹,底边修坯时旋掉;胎体厚重,胎质不纯,呈焦黄色,胎体内杂有不少黑色,白色或红褐色微粒,且有小气泡。釉色黄中闪绿,流釉处呈墨绿色。积釉处有小开片。入宋以后烧白瓷为主。金代萧窑制品,胎质较细,胎色有焦黄、灰白两种。釉白色,釉薄处灰黯无光,釉厚处呈牙黄色,并有乳白色亮光。釉不平,有气泡,崩釉现象。器型除碗以外,还有枕、双耳罐、小件瓷塑动物等。其中底足宽而边浅,口径大而壁侈的碗,是当时一种比较特殊的造型。金代萧窑除烧白釉外,还有黑釉、白釉黑花、黄釉等品种。萧窑“纹饰以印花、绣花、画花为代表,题材以折枝、虫鸟等为多,几何图形较少,受到当时画风的影响。(曾淑芳)
|
|